2017年第2期推荐阅读: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郑全安1,2,3,谢玲玲2,1,郑志文4,胡建宇5
(1.马里兰大学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美国马里兰州 学院市 20742
2.广东海洋大学 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3.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4.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 台北 10610;
5.厦门大学 地球与海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论文简介:
任何水体,即便是一杯咖啡,在外力搅(扰)动下都会产生涡旋,这是流体的普遍规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连续水体,在风驱动、地球旋转和洋盆地形作用下,会产生各种尺度的涡旋。其中,水平尺度在10 - 500 km的涡旋,为数众多并称为中尺度涡。这些海洋涡旋,除水平旋转以外,还会平移运动,扰动深度可达海底。由于中尺度涡的体量巨大,从而携带巨量动能,估计占全球海洋总动能80-90%,是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的重要环节。海洋中尺度涡研究对认识海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环境变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至关重要。
南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海,是承接太平洋各种扰动的汇。这些扰动为南海的中尺度涡多发、频发和多涡群发提供了初始的扰动条件和连续的能量供应。认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变化规律和生消机制是南海海洋动力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是近年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本文是我刊特约综述文章。作者为该领域前沿学者。文中评述了南海中尺度涡自1956年发现60年来的观测和研究史,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南海中尺度涡作为个体运动现象的动力学特征和统计特征,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南海中尺度涡作为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成果。文中揭示了该领域研究发展前沿和关键学术问题,其中包括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和起源研究,强调了太平洋扰动和南海深海盆固有振荡模及其共振作用对南海中尺度涡复杂群发特征的贡献。
这篇文章作者匠心独具,取材广泛,内容翔实,信息丰富,学术观点新颖,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深入浅出,推荐读者一读。
作者简介:
郑全安,男,1943-09出生,1966-07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7-03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资深荣誉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拔尖人才讲座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首席海洋物理学家,《海洋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和《海洋与湖泊(英文版)》编委。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从事物理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海洋遥感物理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五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
论文摘要: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 km、持续时间由数 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 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发现、将中尺度涡当作单体运动现象研究、统计分析和当作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等阶段,本文概要评述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发展史和近年最新研究进展。经过60a的观测与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包括三维结构和运动学,已大致清楚。南海中尺度涡全年皆可发生,主要 分布在水深大于1000 m 的深海盆,其中吕宋海峡以西和海盆西边界最为集中,气旋式冷涡和反气旋式暖涡发生 概率大致相同。南海中尺度涡海面半径大多分布在50~150 km,半径随水深减小,平均水平尺度比太平洋的涡旋 要小。涡旋个数逐月变化,但季节规律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约20%,但与 ENSO 无明显对应关系;年平均个数的 统计结果不一,最少11个·a-1,最多49个·a-1。南海中尺度涡旋转流场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海底,流矢量表层 (100 m)最大(可达40 cm·s-1),随水深减小,2000 m 仍可达3.5~5.0 cm·s-1,但相对涡旋中心不对称,涡轴线向西 倾斜。南海中尺度涡以2.0~9.0 cm·s-1速度向西传播,低速区分布在深海盆东边界和西南部分海域。海面涡度平均值在5.4×10-6~20×10-6 s-1区间,高于太平洋平均值。近期研究把南海中尺度涡视为群体运动现象,先后提 出长寿涡列、驻波模态和罗斯贝标准模等新概念。关于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前人多认为黑潮和南海局地为起 源。最新观点认为以罗斯贝波和中尺度涡为表现形式的太平洋中尺度扰动直接进入南海,并与海盆固有振荡模态发 生共振,从而构成太平洋起源。而南海中尺度涡耗散过程、中尺度涡与其他海洋过程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南海;中尺度涡;长驻涡列;驻波模态;罗斯贝标准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