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跟踪报道:
南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海,是承接太平洋各种扰动的汇。这些扰动为南海的中尺度涡多发、频发和多涡群发提供了初始的扰动条件和连续的能量供应。认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变化规律和生消机制是南海海洋动力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是近年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阐述这一问题的综述文章《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在我刊2017年第2期刊出后短短时间内,在国内外多家文献检索平台上就获得大量的检索与下载阅读。在学术社交网络Research Gate上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截至近日已获得近490次阅读,其中此前一周就新增阅读数144次,其中来自中国92次,美国13次,俄罗斯11次,印度8次,此外还有法国、德国等国家。我刊对该文取得的良好反映表示祝贺!
郑全安1,2,3,谢玲玲2,1,郑志文4,胡建宇5
(1.马里兰大学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美国马里兰州 学院市 20742;
2.广东海洋大学 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3.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4.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 台北 10610;
5.厦门大学 地球与海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论文摘要: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 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 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发现、将中尺度涡当作单体运动现象研究、统计分析和当作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等阶段,本文概要评述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发展史和近年最新研究进展。经过60a的观测与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包括三维结构和运动学,已大致清楚。南海中尺度涡全年皆可发生,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1000 m的深海盆,其中吕宋海峡以西和海盆西边界最为集中,气旋式冷涡和反气旋式暖涡发生概率大致相同。南海中尺度涡海面半径大多分布在50~150 km,半径随水深减小,平均水平尺度比太平洋的涡旋要小。涡旋个数逐月变化,但季节规律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约20%,但与ENSO无明显对应关系;年平均个数统计结果不一,最少11个·a-1,最多49个·a-1。南海中尺度涡旋转流场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海底,流矢量表层(100 m)最大(达40cm·s-1),随水深减小,2000 m仍可达3.5~5.0 cm·s-1,但相对涡旋中心不对称,涡轴线向西倾斜。南海中尺度涡以2.0~9.0 cm·s-1速度向西传播,低速区分布在深海盆东边界和西南部分海域。海面涡度平均值在5.4×10-6~20×10-6 s-1区间,高于太平洋平均值。近期研究把南海中尺度涡视为群体运动现象,先后提出长寿涡列、驻波模态和罗斯贝标准模等新概念。关于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前人多认为黑潮和南海局地为起源。最新观点认为以罗斯贝波和中尺度涡为表现形式的太平洋中尺度扰动直接进入南海,并与海盆固有振荡模态发生共振,从而构成太平洋起源。而南海中尺度涡耗散过程、中尺度涡与其他海洋过程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与《海岸工程》编辑部
2017-08-21